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青海政务 > 图片新闻

“扶贫一线的新农民”
——湟源县打造“党建扶贫示范大棚”经验探索

发布时间: 2018-03-20 09:17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何敏 编辑: 李秀萍

党建扶贫示范大棚展板 

扶贫大棚内茄子长势喜人

扶贫示范大棚外景 

示范大棚蔬菜出售

“如何振兴乡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湟源县从县情实际出发,强化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找准绿色发展的产业项目,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出“抓党建促扶贫,借大棚促转变”的新经验。

从湟源县城出发,驱车向西不到10分钟,就可来到湟源县“党建扶贫示范大棚”基地。远远望去,一排排大棚整齐地排列在乡间道路的一旁,进入大棚,西红柿、辣椒、黄瓜、长条油茄等挂满枝头,青笋、生菜、萝卜等农家小菜茁壮成长。

“以前我就是个放牛娃,今天能够自己种菜挣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想想以前在脑山村里的贫困生活,再看看如今在移民新村里的幸福生活,党员郑秀英感慨良多。

郑秀英家原来住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池汉素村,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搬迁到山下定居以后,郑秀英申请了一栋由湟源县委组织部打造的“党建扶贫示范大棚”,种上了长条油茄等时鲜蔬菜,过上了踏实稳定的新生活。

近年来,湟源县共有2990户、11145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还让不少村民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培训、引导和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通过开出租、当保安、上工地揽活、到餐厅打工等方式,过上了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年龄偏大或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待在家里,既找不到挣钱的路子,也无法融入新的生活。

针对这一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现实问题,2017年,湟源县委组织部结合易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实际,利用县域闲置温室大棚,申报实施了“党建扶贫示范大棚”项目,助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委组织部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发布免费种植信息、村党支部审核、签订承包种植协议等程序,筛选出7名党员、9名群众共16户易地搬迁群众从事蔬菜种植工作。为了加强领导,湟源县还成立了“党建扶贫示范大棚”临时党支部,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临时党支部为种植户们讲政策、转观念、强信心,凝聚了“脱贫致富靠自己,自力更生是出路”的内生动力。同时,把16栋温室大棚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上下功夫,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扶贫一线上的新农民”。

——“扶贫一线上的新农民”的出现说明,抓党建促脱贫,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就是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致富门路。

“现在啥都要无公害,绿色才有市场。我们种的菜不喷农药、不用化肥,地地道道绿色环保,就是专家们说的绿色蔬菜,”波航乡南岔村党员贾生梅骄傲地说。

贾生梅的骄傲是有底气的。在“党建扶贫示范大棚”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农牧民种植户没有蔬菜种植经验,加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收技术能力不强的现状,县委组织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为种植户提供服务,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王淑霞就经常“一对一”地给贾生梅讲解辣椒病虫害防治知识,党小组其他党员更是轮班到温室大棚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并把技术指导员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张贴在菜畦里,以便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党建扶贫示范大棚”种植的有机蔬菜陆续上市,种植户们有了转型后的第一笔收入,尝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甜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是要积极发挥基层专业技术类党组织中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投入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增加收入、发家致富。

“在党员的帮助下,我现在也种上了温室大棚,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了。再赚上点钱,我就能脱贫了。”说这话时,大华镇崖根村贫困户李友朋脸上写满了无限憧憬和向往。

李友朋因长年患心脏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再加上还要照顾多病的母亲,无法外出务工。党员王秀英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动员,在临时党支部党员种植户的带动和帮扶下,李友朋也在温室大棚里种起了蔬菜。由于李友朋身体有病,干起重体力活来很吃力,临时党支部就号召党员和其他种植户积极投工投劳,帮助李友朋翻地、锄草、育苗、浇水,很快,李友朋的大棚里一片绿意盎然,菠菜、油菜、油麦菜生机勃勃地成长了起来。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怎样引领更多像李友朋这样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答案是,要党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贫困户干,一级带一级,先富帮后富,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从而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

“党建扶贫示范大棚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如何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致富上谋思路、想办法,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就能赚上钱,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湟源县“党建扶贫示范大棚”临时党支部书记刘文慧说。

为了拓展蔬菜销售渠道,临时党支部精心制作了宣传册、广告牌,并通过“日月山下党旗红”“微湟源”等微信平台,大力宣传“党建扶贫示范大棚”项目,倡导“湟源人吃湟源乡亲种的菜”的理念。同时,通过在县城设立蔬菜销售点、开展蔬菜采摘等方式,打开了销售渠道。短短几个月,“党建扶贫示范大棚”种植户的收入平均达到5000多元,“党建扶贫示范大棚”也已从年初的16栋扩大到了50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贫困户到短短几个月即收入5000多元,蔬菜种植大棚从16栋扩大到50栋,从这一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党建项目的实施使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生产一线得到体现,通过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让“四个转变”理念落实在了具体的行动上。

短评

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精神洗礼”作用

近日,有位好友问我,写班子民主生活会材料有没有“套路”?这话值得玩味。细问方知,他主笔写了一份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点出了不少问题,领导却点评说“太单纯”“太直白”“太实在”,不能这么写,于是只好“另辟蹊径”,看看有没有别的法子,不那么“得罪人”。

每到岁末年初,各级党组织都会召开民主生活会,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效、个人得失,在自省、反思中查摆存在问题,让思想观念及时“拨乱反正”。既是“民主”,自然就要放下“包袱”、敞开胸怀,让各种意见建议,甚至批评指正成为“主色调”。

时下,少数党员干部要么仍然拎不清民主生活会的重要性,要么就是明哲保身,不愿意让“辣言辣语”伤了同志关系,只想当个“好好先生”,导致民主生活会无法真“民主”,只能沦为一场普通会议,开不出实效。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党员干部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党员干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绝对容不下不良思想、错误观念、不当言行对群众利益的侵袭,这就需要民主生活会这样的好机会、好形式来补救、完善,决不能放任缺陷、问题不管不问。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组织中的“领头雁”“风向标”,更应当做好表率,传递出正确的信号,否则,一旦没有同志敢于讲真话、说辣语、谈问题,党组织又如何做到“百毒不侵”,有力保障细胞的健康、肌体的强健?由此可见,必须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精神洗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而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解决思想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的有力武器,更应当全面发力,不断发挥正思想、明得失、优作为、强风纪的积极作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民主生活会的良机,好好地向领导同志求鞭策、向人民群众求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在摔打锤炼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成长为人民满意、百姓爱戴的好同志、好干部。各级党组织务必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的制度要求,该批评就批评、该指正就指正,杜绝一切“走过场”“假把式”,确保“辣味”十足不变味,决不能把问题、缺陷带到实际担当作为中去,在为民成效上打折扣。当然,在注重制度化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推进民主生活会的常态化开展,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将任何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做到真反思、真改正、真作为。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只有不断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精神洗礼”作用,我们才能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始终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造福人民、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积蓄思想伟力、前行动力。(杜学峰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