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青海政务 > 图片新闻

绿色为先 古城的生态底板更加厚实

发布时间: 2018-04-25 09:12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张多钧 编辑: 李秀萍

104.png

春暖花开,绿色西宁处处生机盎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用心呵护好西宁好山好水好风光。”这是西宁市民共同的心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就在今年,这一美好的期盼将转变为现实。

今年,西宁市以“高原绿” “西宁蓝” “河湖清”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各类资金10亿元,坚实地推进西宁绿色发展,更加厚实地打造西宁的生态底板。

“高原绿”:耀眼西宁最亮丽的名片

绿色是西宁发展主题,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也是。

西宁作为高原省会城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担负起绿色发展的重担,以尕布龙精神践行绿色为先的使命。

纵观过去一年,西宁市致力于“高原绿”的脚步铿锵有力,国土绿化实现提速增效。提速:全面完成“三北”、天保、公益林、南北山三期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4万公顷,超额完成造林1866公顷;增效:因地制宜在干旱阳坡地实施旱作造林,采用汇径集流技术和近自然式栽植新模式,采用大规格苗木栽植、块状带状混交造林及花灌木配植增色等模式,打造了城西区火东、火西造林样板地。

国土绿化中,西宁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建功必定有我”的干劲,打造出了绿色发展的样板城市。此外,西宁市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城区园林绿化由“绿量向绿质、由绿化向美化”的转变。这打破以往配植简单、色彩单一的栽植模式,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合理搭配乔灌花草等方式,运用草花、景观置石、景观造型树种及微地形处理等形式,营造出立体空间丰富、层次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效果,不断增进了园林景观与市民的亲切感、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感。

今年,西宁市紧扣“高原绿”的主题,展现新作为,制定了贯穿全年的工作计划。全市将完成新增园林绿地面积8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2.5平方米,启动13个精品主题公园游园建设,完成13个公园游园、 39处街头绿地和27条道路新改建绿化,营造78处花街和花卉造景节点,完成27个老旧楼院、单位庭院景观提升改造。

按照计划一项一项抓落实,从精品公园游园建设行动到成效巩固管理强化活动,西宁市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打好“高原绿”攻坚战。

“西宁蓝”:幸福西宁最绚丽的底色

“西宁蓝”已经是一种常态,相信生活在西宁的市民有着最深的体会。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013年 ,西宁 市空 气质 量优 良率60.55% , PM 10和 PM 2.5年均浓度各163μg/m 3 、 70μg/m 3 。

2014年 ,西宁 市空 气质 量优 良率72.8% , PM 10和 PM 2.5年均浓度各120μg/m 3 、 63μg/m 3 。

2015年 ,西宁 市空 气质 量优 良率77.5% , PM 10和 PM 2.5年均浓度各106μg/m 3 、 49μg/m 3 。

2016年 ,西宁 市空 气质 量优 良率80.4% , PM 10和 PM 2.5年均浓度各103μg/m 3 、 47μg/m 3 。

2017年 ,西宁 市空 气质 量优 良率81.1% , PM 10和 PM 2.5年均浓度各99μg/m 3 、 39μg/m 3 。

从以上比较数据,不难发现,西宁市PM 10和 PM 2.5指数逐年大幅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尤其是去年8 月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排名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位居中等,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位居“双第一”,“西宁蓝”已成为新常态。

新常态的背后是西宁市委市政府的新作为。 2013年,西宁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狠抓扬尘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煤烟尘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社会参与和防止六大工程。时至今日,市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西宁蓝”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没有终点,只有坚持一直往前走下去。今年,西宁市启动编制西宁市蓝天保卫战三年攻坚计划,计划从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等九个方面为重点工作,捍卫“西宁蓝”。

西宁市空气质量污染源在于扬尘,而扬尘最大的源头就是建筑工地。今年,西宁市依靠科技手段,将实施建筑工地智慧化监管,四区选择10个规模以上的建筑施工工地设置围挡之后、土方作业之前安装扬尘智能监控系统、在线监控设施、自动喷淋装置等设施,进行智慧化监管试点。

同时,在各区选择1 处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全智能化监测监管系统试点建设,与市区两级扬尘污染监管部门联网,依靠科技手段,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

此外,今年西宁市还将实施新的源解析,为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臭氧、氮氧化物的源解析,并在7 月份完成新的源解析工作,根据源解析情况,通过挥发性有机气体和氮氧化物的协调控制,降低PM 2.5和臭氧浓度。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环境监管基层网络,建立网格化监管社区,让基层群众及时发现各类环境污染现象,目前而言,西宁市建立了环境监管四级网格1300多个, 2300名网格员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了全覆盖、多方位环境监管模式。今年,还将试点推广网格化监测公众手机APP建设,对辖区空气质量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一系列创新举措掷地有声,防治污染有了新保障, “西宁蓝”将蓝的更加透彻……

“河湖清”:魅力西宁更加水清岸绿景美

水是希望之源,也是绿色之源。西宁市河流水系主要由湟水河及其支流构成,大小支流200余条,水资源总量13.14亿m 3 ,约占 全国 和全 省水 资源 量的0.46 ‰和20.8% ,人均水资源量约570m 3 ,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4和1/20 ,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水资源对于西宁市而言尤为贵重。

因此西宁把“治水”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服务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各方面,塑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新优势,彰显“幸福西宁”生态底板新支撑。

就在去年底,西宁市通过国家水利部行政验收,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探索出了一条青藏高原地区缺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西宁模式”,其中探索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城市河道治理新方式、科技创新与引领作用等宝贵经验,为高原地区治水提供了借鉴。

全面推行河长制,并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水环境治理。一份份成绩单令人瞩目,西宁市实施了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南川河生态河道治理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完成河道治理113公里,形成景观水面137万平方米,初步打造了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营造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水生态风貌。

水生态治理,不断提升西宁“颜值”,城市品质不断跨越。今年,西宁市按照“水上的文章岸上作、下游的文章上游作、河里的文章生态作”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三川一水”综合治理,将“河湖相连、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发展各环节,用好水下、水面、水上空间,着力提升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以水养城、以水美城、以水润城、以水活城,筑牢“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生态本色。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