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青海政务 > 图片新闻

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防线
——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8-05-12 08:59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赵静 李雪萌 编辑: 宁瑞娜

“5·12”新宁广场集中宣传活动中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

自然灾害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近年来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省多地发生地震,门源“1 · 21”6.4级、杂多“10 · 17”6.2级、囊谦“11·18”4.8级地震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加强领导,地方党委政府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高效应对,先后安排棉帐篷等各类救灾物资,民政部门快速调运,有序发放,保证了受灾群众不挨饿、不受冻,实现了6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的目标。门源震后不足9天,杂多、囊谦地震不到5天,倒损房屋鉴定、灾情损失评估、公共设施修复等恢复重建准备工作就陆续展开。

据省减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分类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管理体制,形成了省、州、县三级减灾救灾综合协调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形成了基层灾情从村(社区)到国家减灾中心直报机制。省级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省级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地质灾害应急体系逐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同时,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青海省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青海省防震减灾条例》《青海省防汛抗洪应急预案》《青海省抗旱预案》《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标准体系,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民政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68亿元,建成中央、省、州、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库77座,实现了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偏远乡镇有库点的目标;粮食部门确定399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新增15万吨地方储备粮规模,通过仓储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仓储能力得到增强;省红十字会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6600平方米的救灾备灾中心,为西北地区及周边地区救灾救助工作发挥重要作用;交通部门也形成以区域应急储备中心为核心,以省级应急中心、市级应急中心为配套和补充的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网络,全省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5·12”新宁广场宣传活动中武警应急救援装备展示。

应对重大灾害开展高效救助

2017年8月30日上午3时左右,玛沁县拉加镇思肉欠村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提出工作要求,对搜救群众、抢险救灾工作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省减灾委立即启动了Ⅳ级应急响应,果洛州启动了Ⅱ级救灾应急响应,成立了拉加“8·30”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处置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省、州、县各部门协同作战,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共出动大型机械30余台,参加救援人员达2600多人。各级民政部门及时调用救灾棉帐篷、被褥、雨衣等救灾物资,发放了价值78.6万元的救灾生活用品,一场井然有序的灾害救助工作全面展开……

面对灾难,各涉灾部门不断完善覆盖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监测预警体系。地震部门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气象部门继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协同国土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预警发布工作,全面落实灾情监测和预警响应机制;水利部门加强山洪预警和雨量监测;林业部门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预警,建成“三防智能”管控信息化系统;交通部门积极推进路网改造工程,提升公路抗灾能力。针对极端天气,省民政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等有关成员单位多次进行实时会商,及时沟通协商我省各阶段灾害形势,积极开展了河流治理、除险加固、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试点和推广了农房保险、农业保险等市场化减灾手段,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各部门协同救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应急救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为抗灾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省减灾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

多管齐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每年的5月12日,省市区三级减灾委员会组织气象、地震、国土、水利、农牧、教育等成员单位,都会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一年一度的“5·12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宣传主题,以悬挂横幅标语、展板巡展、图片展览、发放宣传单、消防器材展示、LED显示屏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片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公共安全常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据了解,全省还利用“10·13”国际减灾日等时间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系列宣教活动,以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为平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基本技能普及活动,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利国利民;举行以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灾害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自我避险防护意识;根据辖区和行业主要灾害风险特点,集中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

同时,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城乡社区和社会力量参与减灾基本能力和减灾文化建设工作,全省128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评定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认定应急避险场所5312个,创建“青海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5个,“青海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73所,“青海省防震减灾示范企业”1个,“青海省防震减灾示范军营”1个,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深入到学校、厂矿、企业、社区和家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灾害风险意识。

省减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省减灾委及各成员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十九大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扎实做好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灾害预警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不断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寒抗冻、森林草原防火等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动各地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等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深入开展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