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郝发俊:未来五年农村会有大变化
“未来五年,农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两会分组审议中,来自农村的省人大代表郝发俊充满自信地说。
郝发俊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录民俗博物馆馆长,他提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他说,政府将农村发展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让他非常激动,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本职工作,郝发俊还提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着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他认为政府应该给予私营旅游企业更大的支持力度,让乡村旅游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过去的2016年和2017年,旅游产业空前繁荣,他所在的民俗博物馆为当地提供了47个就业岗位,范围覆盖5个乡镇、11个行政村,既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还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让老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民亲眼见证农村实实在在的喜人变化。
“两会结束后,我回到农村会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精神传达给广大农民,把两会上的好声音带到大家身边。”郝发俊说。
省人大代表李国秀:今年乐都种菜10万亩
作为乐都区农牧区专业技术人员,李国秀在两会上关注农牧业、关心农村发展。“走农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和造就更多懂农牧、爱农牧、为农牧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推进‘三农三牧’现代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新格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下面,她着重画了线。
李国秀说,乐都区将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园区科技引领,着力建设“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园” “绿色产品生产开发园” “果品采摘园” “农业博览园” “草木花卉园”等功能区,全面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高店产业集聚区建成富硒产业园和农产品小微企业家公园,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
还将发展“条沟经济”,以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为重点,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中三大优势作物乐都辣椒、紫皮大蒜、地膜洋芋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万亩、2万亩、3万亩以上。努力打造高庙卯寨沟和洪水虎狼沟田园综合体示范区;以峰堆乡为试点,建成集种薯繁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家餐饮、民间手工艺品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着力打造环境优美、产业高效、民风优良的“振兴乡村”示范区。
省人大代表黄朝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振兴乡村
“作为一名农业企业代表,最关注是农业发展。”1月28日,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黄朝斌说,他将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发挥公司特色种植的优势,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振兴乡村。
黄朝斌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两天他认真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他说:“报告里明确指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体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高原灌溉农业区,最主要的是选择种植有特色、高品质的农作物。报告里将这块说得很详细,也制定了目标。”黄朝斌说,“我们是最早引进藜麦种植的企业,截至2017年,我们已经在海西州带动4个市县,36个村、3000多农户种植藜麦。现在粮食已经收获入库了,总产量达到6000吨。我们作为搞特色种植的企业,要认真领会报告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2018年,我们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农户达到4000人。”
省人大代表罗军:三江源生态越来越好了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党支部书记罗军带来了最基层的声音: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划定为核心区内的试点区,通过这两年的试点,村里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了,草原恢复了生机,牧民群众保护草原依赖草原。“我是带着全村牧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来参会的。”罗军说。
谈起生态,罗军说的最多的是雪豹。“去年,村上安装了红外线检测仪,24小时记录雪豹的踪影。通过监测,确认在扎青乡和昂赛乡年都村、热青村方圆2000公里内,有46只雪豹、5只金钱豹个体,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说起这些,罗军代表眼里散发出无比骄傲。
环境越来越好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但是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野生动物种群和食物链恢复,雪豹、金钱豹、棕熊等食肉兽类攻击家畜事件时有发生。”罗军说,村上一位牧民家的15只牛被雪豹吃了,村里派了审核员调查取证,判定损失,按照每头牛2岁以下赔偿500元、2岁到4岁1000元、4岁以上1500元的标准赔偿牧民。
“为保障牧民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收益,建议通过财政支持、组织资助、群众投保的方式,实施人兽冲突保险基金,为野生动物肇事事件埋单,让所有牧民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罗军说。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