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王建军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又紧密结合了青海的实际、凸显了青海的特色。——“两步走”发展思路、四个“始终坚持”、“五四”战略……这些报告中的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报告的气度和温度,顺应发展大势,呼应人民心声,不仅昭示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充满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开发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结合“说说民生成绩单”主题,向省垣主要新闻媒体及中央驻青新闻媒体发布了相关新闻。
扎实推进政策落地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省扶贫开发局局长 马丰胜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深化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补齐“四个短板”,驰而不息严规矩、树导向、压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2017年,我省实现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0.3%下降到8.1%。7个贫困县有望顺利实现摘帽。2016、2017年两年累计13个贫困县摘帽,929个贫困村退出,27.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5.1个百分点。可以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我们离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
2017年,我省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全年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4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针对产业培育难、见效慢的实际,提前三年实施26.43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42.63万贫困人口全覆盖;扶持14个贫困县建设扶贫产业园区,推动扶贫产业集聚发展,实现39个贫困县全覆盖,解决就业岗位8000余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增收;扶持52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扶贫村达到155个;建设完成8个县15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带动8000户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安排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2.53万个,累计安排4.36万个,户均年增收2.16万元。
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2万户7.8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入住率达到98.4%;2017年2.5万户9.2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完成工程量的70%。两年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安置计划的85% ,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预计到2018年底,“十三五”5.2万户20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有望提前两年完成。着力推进教育和健康扶贫,全面落实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和藏区六州全部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80万名学生从中获益;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各项政策,大力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专项行动,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下降到10%以内。全力推进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全年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3.5亿元,新改建乡村公路6000公里,改造贫困户等四类对象危房2.7万户,建设完成531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332个贫困村电网改造、249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中心、320个贫困村宽带建设项目。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省教育厅副厅长 薛建华
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可以用“六个新”来概括,就是教育投入实现新突破、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这“六个新”具体来说就是:全省教育项目建设投入达到30.08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创“十三五”以来新高。其中,学前教育投资3.48亿元,建设幼儿园169所,新增学位1.2万个;义务教育投资17.33亿元,建设学校454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阶段投资2.42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普通高中19所,完成玉树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建设,投入使用,海东玉树中学、西宁果洛中学全面开工建设;特殊教育新建、改扩建3所学校,为986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7.06%;职业教育投入6.06亿元,全省中职学校校舍面积增加21%,高职校舍面积增加130%。高等教育方面,青海大学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全面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投资14亿元的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实现搬迁入驻,青海民族大学校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2017年又有13个县(市)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验收,我省71%的县(市、区、行委)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在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实施藏汉双语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在青海师范大学定点培养228名六州急需的英语、思政、数学、美术、小学全科、音乐等专业师范生。实施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国家教学成果西部推广项目,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围绕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理工类专业占比达到56.83%。建成13所中高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骨干)学校和3所技师学院,建设48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了300多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95%和90%以上。
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研究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学前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民办教育、支持老年教育发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教育思想上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各高校增配专职工作人员,全省高校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配备达到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四爱三有”教育等60多项专项教育活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数字为证。2017年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57%,小学毛入学率达到106.47%,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到106.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3.99%。
提高社保待遇水平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聂殿光
2017年,我省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水平,多项指标继续走在西部或全国的前列,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结合省情建立了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为核心的省级统筹制度,形成了制度、缴费、待遇、基金、预算、规程的“六统一”。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费直接缴入国库,支出由省级财政专户直接划入省级经办机构,逐级下拨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的制度模式发放,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点对缴费档次、政府补贴标准、重度残疾人代缴水平、基础养老金水平、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在促进城乡公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目标任务提前完成,率先实现全省职工和城乡居民异地就医信息系统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率先完成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统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回头看”,及时将贫困人口纳入医保范围,全省19.55万人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2.97亿元、3382人次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1767万元。
健全“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实施“同舟计划”,截至2017年底,在建和新建项目全部参保,有效保障了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工伤保险待遇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工伤康复。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功能充分发挥,2017年,全省支付企业稳岗补贴资金1.07亿元,惠及企业1004户、职工22.39万人。稳步调整提高社会保险待遇。2017年,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3年连调,并统筹做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我省退休人员加权平均后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23元,增长5.56%,40.68万名退休人员受益;第5次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40元增加到155元,月均增加15元,位列西北第一位、全国第四位;第8次提高全省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截至2017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8.4万人、239.1万人、92.99万人、450.68万人、41.5万人、64.85万人、49.66万人,全面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年度扩面任务。
全力推进综合医改 一心为民谋求福祉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党委书记 张玉仓
王建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五年来,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族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说得太好了。我们大通县长宁镇就是一个综合医改给老百姓带来健康和幸福的缩影。
2016年5月份市委出台了《西宁市关于组建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指导意见》,2016年5月29日,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大通县3家县级公立医院为分院,27家乡镇卫生院、289家村卫生室为成员的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10月,大通县卫计局将集团各分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人、财、物、党组织关系全部移交集团总院管理。将县乡村医疗机构的管理权限整体移交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行“总院—分院—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垂直管理模式。分院、卫生院院长由集团按相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人员在集团内进行平行和垂直流动。实现了由原县卫计部门属地化统一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的转变。各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由改革前的卫计局行政管理变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卫计局只承担行业监管职责。
自2016年5月启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医改重点目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医保制度全覆盖。2017年辖区参合农民39063人,参合率98%。医院实行了先住院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模式。二是在集团指导下,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及耗材实行网上集中采购且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集团和大通县人民医院的充分调研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事分配制度。四是实现了乡村两级信息共享机制,全镇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覆盖,建档人数39861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HIS系统与公共卫生系统互联互通,所有资源动态管理、健康信息共享。五是继续推行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2017年仅在药品方面让利患者13.1万元,住院取暖费方面让利0.2万元。六是全面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家庭医生签约活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目前已签约3740户14961人,辖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5%,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5%。七是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工作。2017年累计上转患者501人次,下转136人次。八是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工作稳步推进。在医疗集团的带动下,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生产生活条件提升 人居环境变化巨大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白宗科
我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14年,每年选择300个村,以建设“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完善水、电、路、网、广场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危旧住房,配置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大力实施“三清、五改、治六乱”为重点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在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通过整合涉农项目,配对共建单位,发动群众参与等方式,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07.7亿元,对全省1200个村庄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28.8%。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
2017年全省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惠及6.8万户、约28万农牧民。完成了166个脱贫攻坚退出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我省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始于2009年,2010年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我省又启动实施了面向一般群众的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截至2017年末,“三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2.39亿元。其中,安排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58.99亿元,拉动农牧民自筹资金投入423.4亿元。在“三房”政策支持下,全省77.66万户、约312万农牧民因此受益,分别占全省农牧民总户数和农牧业户籍总人口的91.36%和91.32%。经过9年的努力,全省存量危旧房套数由2011年调查的62.44万户,减少到2017年末的7.5万户,占比由73.45%降至8.82%,人均住房面积由2010年末的22.24平方米提高到了2017年末的35.7平方米。
2017年,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全省安排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6万户。截至年底,危旧房开工达到60020户,开工率100.03%,竣工48853户,竣工率81.4%。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61.94万套。其中:城镇保障性住房27.85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34.09万套。2017年,全省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6323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01%,完成投资155亿元。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护航百姓生命健康
省卫生计生委
2017年,我省综合医改各项重点工作进展良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绩效考核,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分级诊疗制度提速增质。全面组建多种形式医联体,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12月底,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076个;着力提升基层能力,落实对口帮扶,实现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全覆盖。
全民医保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680元,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累计为21.17万名城乡居民大病患者支付大病医保费用11.9亿元;全面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了110个病种收费标准和170个单病种支付标准;全力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现全覆盖,参保职工和城乡居民在全国所有省份就医实现直接结算。
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相关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基本公卫和重大疾病防治再创佳绩。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服务项目扩大到17类。继续抓好地方病、慢性病、传染病防治,特别是包虫病防治工作,2017年累计筛查包虫病人群207万人;提高村医补助标准。乡村医生补助达到人均15000元,对2015年底前退出乡村医生岗位且年满60周岁及以上、退出前在乡村医生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含5年)以上的乡村医生,发放生活补贴。
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将全省所有扶贫建档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落实门诊、住院和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政策;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信息平台,所有市(州)、县级公立医院与省级三级医院以及北京等地部分大医院开通远程诊疗系统;大力推进便民惠民服务,开展“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全面推行了三级医院预约诊疗服务、日间手术试点、优质护理服务。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全省107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有91所设立老年病科、老年病门诊或老年病床,99所为老年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2017年新建成并投入运营医养结合机构10所。
通过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我省综合医改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呈现出药占比、医疗费用增幅、群众就医负担“三下降”,医疗服务供给、政府财政投入、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三提升”的局面。2017年国务院医改办专家调研中对我省医改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近期国务院医改办通报,在2016年度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中,我省位列全国31个省份第3名。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