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015000185/2015-00724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标题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让农牧民抱团奔小康

发文字号

主题分类

其他

成文日期

2015-08-05

是否有效

主题词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让农牧民抱团奔小康

  通过几年的运行和生态畜牧业各项目的实施,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逐步突显,集中养殖、订单销售、羊毛竞拍、转移就业等手段,使全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合作社理事长马守栋告诉我们,今后合作社将继续采取资金信贷、集中竞拍、订单销售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畜产品市场对接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牧民从事餐饮、运输、商铺、加油站、玉奇石加工销售等为主的二三产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作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我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全国牧区率先创出并实践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牧业资源重组新机制,为保护草地生态、带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年来已建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惠及牧民11.5万户,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均达到66.9%以上。和边麻村相似,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曾经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定贫困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牲畜超载严重,草畜矛盾突出,畜牧业发展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2010年成立合作社后,拉乙亥麻村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放牧模式,转而以牛羊入股的形式,统一由合作社负责管理经营。

  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牧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粗放经营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有效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使草地畜牧业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牧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63%,改变了过去牧区分散的经营状况,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探索出生态畜牧业的“梅陇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全省组织化程度最高、群众利益连接机制最紧密、运行最规范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形成的“梅陇模式”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首推模式之一。“梅陇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集约经营、科学养畜、划区轮牧,鼓励牧民以草场、牲畜作价入股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双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路子。其中,以新源镇、生格乡等乡镇为中心,开展藏系羊本品种、牦牛选育和外调工作,在推进柴达木福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牲畜良种化程度,今年初存栏母犏牛2781头,创收200万元。

  目前,天峻县共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62个,实现牧区村社全覆盖,入社牧户3222户,占总牧户的84.9%;按照股份制形式流转入社草场87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38.2%;按照草畜平衡要求整合牲畜37.27万头只,占全县存栏牲畜的54%。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的经营和技术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为牧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2014年牦牛复壮面比2010年增加36万头、藏羊本品种选育面增加54万只;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母羊在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公斤,羔羊繁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羔羊6月龄活重提高14至21公斤,加快了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宁夏村的牧民曾经是以一家一户的散养形式进行放牧,存在着牛羊出栏率低、生产率低,草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2010年,刚察县泉吉乡宁夏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管理饲养种公羊,出售非生产畜,提高出栏率,合作社还进行调整畜群结构、以草定畜,使草畜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带动当地500多户牧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作为我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曾经粗放的牲畜养殖方式和低下的畜牧硬件保障,使牧民长期承受牛羊死亡带来的损失。2011年,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利用政府的扶贫产业资金成立了生态畜牧合作社,部分村民将自己的牛羊入股,交由村里选拔出来的少数养殖能人在合作社统一饲养、照料,极大降低了牲畜的死亡率。2012年,该村首批入股的151个牧户获得分红51万元。如今,合作社养殖规模从72头牛扩大到如今的1240只羊和1500头牛,全村入社率超过94%,140位村民由牧民转为合作社“拿工资的人”。就在三年前还是饱受贫困困扰的传统牧业乡的宁秀乡,今天集牛羊规模化养殖、饲草种植加工、粪肥发酵、乳制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综合畜牧体系已初步形成。

  我省积极探索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率先探索出“培植产业—转移牧民—核减牲畜—保护草场”的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全省近千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应运而生,11万多牧户受益。据统计,通过省级考评认定的50个示范创建社的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了82.6%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近16个百分点。50个示范创建社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保持在20.1%,比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千余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优化重组了畜牧业资源,激发了牧民的创业激情,使牧区产业结构趋于多样。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牧民创办二、三产业的积极性和共同闯市场的热情,一大批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社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省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王会林介绍,今年,我省将组织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创新工作,继续扶持在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推广藏羊、牦牛高效养殖技术,推进4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些草原上的“新兴经济体”,唤醒了多年沉睡的草原,激活了牧区发展的潜力,让草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