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就业创业

索引号

015000185/2015-00860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标题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

成文日期

2015-09-11

是否有效

主题词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如何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一是鼓励大学生入企业就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4年以内的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奖励。落实完善见习补贴政策,提高对留用率达到50%以上单位的补贴标准。二是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三是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鼓励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一次性奖励标准提高到1万元。四是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托底帮扶,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残疾、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发放标准提高到1000元。五是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对领办创办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给予3年以内生活补贴和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基层政府如何吸纳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政府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技特岗)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每年考录招聘中安排一定比例,定向考招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政策。高校毕业生报考县乡基层岗位的,从报考年龄、学历层次、专业设置、地区定向、开考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哪些人员需要就业援助?

  我省将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城乡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和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登记失业人员等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如何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创业?

  一是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合同期内给予就业困难人员不超过5年的社保补贴。二是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行托底安置,并给予社保补贴及适当岗位补贴,确保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工作目标。

  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主要措施?

  鼓励农牧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一是清理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二是加强省际和地区间劳务合作,积极推进跨区域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对就业困难农民工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交通费补贴。巩固提升“海东拉面”、“枸杞采摘”、“热贡艺术”等品牌成果,培育打造一批新的劳务品牌,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四是各市州要打造23个转移就业示范县,每个村至少要有1名劳务经纪人。五是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六是做好被征地农牧民就业工作,征地补偿方案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安置就业措施。七是对生态移民和被征地农牧民未就业的,可按零就业家庭对待,享受相关政策。

  如何促进退役军人就业?

  一是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二是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作年限。事业单位招聘中,除专业技术岗位外,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每年安排招聘岗位的15%定向招聘退役士兵(含大学生退役士兵)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是完善“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要求,鼓励义务教育后未继续升学青年参加职业教育。二是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行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形成与全省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就业创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加快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围绕新产品、新材料、新服务、新业态,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四是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五是鼓励高校统筹资源,强化校企联合,加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六是完善高校学生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将培训补贴时限从毕业年度延伸到在校期间,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对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搭建校企、校市对接信息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就业动向等信息,鼓励毕业生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实现自主创业。

  如何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一是鼓励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把城乡各类未就业群体全部纳入就业培训补贴范围,把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和初期创业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二是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三江源区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给予生活费补贴,对异地培训的给予一次性交通住宿补贴。突出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三是强化培训管理,尊重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校企合作开展用工储备培训、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五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专兼职的培训师资队伍;推进职业资格管理改革;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建立“首席技师”制度,提高技能人才薪资福利待遇。

  如何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在年度预算中合理安排就业创业相关资金,根据就业状况和工作目标保证正常增长。二是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将乡镇、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6州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提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快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设好省级公共就业招聘网,推动就业创业服务更便捷、更高效。四是健全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提高失业监测预警能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健康等影响平等就业的障碍和歧视。五是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