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首页 主动公开 解读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访谈 政府文件 信息公开年报
当前位置: 首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年报>2017>地方 > 海北州

海北州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18-04-17 03:47 来源: 作者: 编辑: 李秀萍

本年度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由州政府办公室综合各县人民政府和州政府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编制而成。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咨询处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复议、诉讼情况,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思路。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从2017年1月1日起到2017年12月31日止。本年度报告的电子版可以在“海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下载。如对本年度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海北州电子政务中心联系(地址: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邮编:810200;联系电话:0970-8646680)。

一、概述

2017年,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条例》、《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青政办〔2017〕31号)》等精神,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关切,推进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力助推了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政府建设。

(一)组织机构较为健全。一是及时调整组织机构。将“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写入政府领导分工,调整成立由州长、常务副州长任组长,州政府秘书长、州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的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新增宣传、网信、目标考核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政府办公室,形成抓公开工作合力。

(二)任务分工不断细化。州委常委会议听取了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汇报,研究安排部署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州委督查室牵头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州政府办公室及时印发了全州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的有关通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务公开工作。

(三)政府网站管理规范。以全国政府网站普查为契机,积极整改未达标网站,整合网站集约化建设,今年整合7家四县政府和州直部门建成了海北州网站群。并关停了8家不合格政府网站,剩余8家政府网站建立了日常巡查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发布政府网站普查通报,确保政府网站普查合格。我州完善了《网络舆情处理工作暂行办法》,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加强与政府督查室的联系,网上舆情通过领导批示后集中交给督查室督办反馈。

(四)不断畅通公开渠道。各县、各部门在全面公开机构职能职责、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行政审批事项、日常工作动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新闻媒体、政府公报等有效形式深化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信息量有了大幅增加。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7年,全州发布政府信息3.8868万条,其中州级发布10904条,县级发布22703条。主动公开政府规范性文件21件,其中州级公开10件,县级公开11件。

1.继续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以来,我州对州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5次集中清理,目前保留行政审批事项为71项,共取消下放调整268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下放218项,削减幅度达68.4%,提前完成了国务院要求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的目标;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目前,我州州级保留71项行政审批项目,在全省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州),各县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也减少到了130项左右。切实降低了制度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有效的激发了市场活力。

2.加强权责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我州全面完成了州县级政府部门(单位)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工作。州政府54个部门(单位)梳理行政职权事项共计5808项,绘制流程图532张。在制定各县政府权责清单时,在州政府各部门权责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压缩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职权,各县级近50个部门(单位)共梳理行政职权事项3600余项,绘制流程图400余张。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同时,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梳理、规范、完善清单内容,把没有授权的事权坚决拦在清单之外。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中,11底前完成动态调整工作。

3.深入开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州直19个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取消了21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梳理规范了68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各县梳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50余项。切实解决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存在的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与审批部门存在利益关联等突出问题。

4.持续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清单规范调整为28项。决定改为后置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24项,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13项。

5.持续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政府投资体制逐步完善。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制定印发了《关于海北州推广运用PPP模式的贯彻实施意见》,确定了各地区开展PPP模式工作的联络员和主管负责人,对辖内项目进行了摸底、筛选和甄别。我州共申报7个PPP项目,计划共投资7.86亿元。其中:门源县园山观花台建设、照壁山景点建设、聚阳沟景区开发、东海大峡谷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祁连山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均通过省级部门审核,门源县照壁山景点建设项目和东海大峡谷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准备阶段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物有所值评估等,进入采购阶段。2017年,海晏县印象海晏万远文化旅游商业街建设项目和海晏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两个项目也通过上级部门审核,进入实施阶段。二是投资审批事项持续规范。深入清理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涉及项目选址、立项、规划、用地、工程报建、招投标等相关审批事项全面整合,精简前置条件,合并审批事项,严格办结时限,解决好多头办理、环节交叉、互为前置等突出问题。积极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三是民间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强化。2017年担保贷款总额1500万元,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存量贷款13笔,为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拓宽各类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州积极培育和推荐小微企业利用省股权交易中心平台挂牌融资,目前已挂牌32家,已成功实现直接融资2家。

6.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根据省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机关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第二批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在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我州于去年11月份进行了第二批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4月底,我州共有3家行业协会商会进行了脱钩试点。现已顺利完成了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脱钩工作,完成率达100%。

同时,为确保放权事项落地显效,本着“立足实际、查找问题、改进完善”的工作原则,由州委督查室、州委改革办、州编办组成联合工作组,下沉各县开展专项督查指导,切实加强放权协同配套,推进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同时,在加强对各地、各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组织州、县相关业务骨干7名参加了“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

7.“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深入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5〕58号)精神,省工商局8月中旬在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纪检代表、法制部门代表共同监督下现场摇号抽取全省“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象,本次抽查比例为辖区市场主体的5%。海北州共被抽取市场主体461户,其中企业13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户、个体工商户298户。在省工商局下发随机抽查出的我州市场主体名单后,全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立即行动,在随机抽取执法人员后,又采取执法人员随机抽取被抽查市场主体的方式,将执法人员和被抽查市场主体进行了分组,确保了本次年报信息抽查的随机性。目前,本次2016年度企业年报信息抽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正在将抽查结果录入公示系统,总结工作也将在本月底结束。总体上本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抽查事项全覆盖,监管内容全方位,监管程序全透明,切实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优化市场环境,保障了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积极营造了我州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

三、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2017年,全州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共收到申请2件,其中:互联网申请受理1件,信函申请受理1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咨询处理情况

全州共接受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约120余人次,其中现场咨询50余人次,电话咨询70余人次。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17年,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发生。

六、政府信息公开费用收取和免除情况

2017年全州各地区、各部门未收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有关任何费用

七、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州共设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8个;共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34个;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43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10人,兼职工作人员33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用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项经费共有9.1万元。

八、存在的问题

1.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深度不够。部分单位对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时效性不强、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内容不全等问题。

2.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主动性不够。个别部门主动发布意识不强,对涉及本部门重大事项和事关群众利益相关事项发布不够及时,配套解读不全面,不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图表影音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发布信息。

3.政务公开工作培训还不到位。依托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院校对行政机关和基层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培训,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上表现出能力不足、水平偏低。

4.部分地区、部门就政务公开工作未设专门机构,工作人员兼职较为普遍,工作大部分与所属部门的信息科、政务办、法制办联合办公,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九、下一步打算

1.深化公开内容,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2018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的要求,着重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全流程透明化,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持续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拓展政府信息内容深度,对涉及民生、专业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定等政府信息强化相关解读工作,编写配套的解读材料。

2.丰富公开形式,着重提升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化。充分利用绩效评测的手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深化公众参与功能。紧跟“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政府公报、信息公开栏、电子触摸屏等公开载体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移动端拓展。探索与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其他公开形式,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方便群众及时获取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3.强化政策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严格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落实解读的主体责任,对于主动公开的政策,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要进行重点精细解读。以公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依托更多平台开展政策解读工作,切实提高政策知晓度,确保解读实效。


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

(2017年度)

填报单位(盖章):

统 计 指 标

单位

统计数

一、主动公开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
  (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相同信息计1条)

38868

其中: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数

21

制发规范性文件总数

21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1.政府公报公开政府信息数

42

2.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

14778

3.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数

1463

4.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数

7100

5.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

5029

二、回应解读情况



(一)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

(不同方式回应同一热点或舆情计1次)

182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回应解读的情况



1.参加或举办新闻发布会总次数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次数


2.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3.政策解读稿件发布数

59

4.微博微信回应事件数


5.其他方式回应事件数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收到申请数

2

1.当面申请数


2.传真申请数


3.网络申请数

1

4.信函申请数

1

(二)申请办结数

1

1.按时办结数

1

2.延期办结数


(三)申请答复数


1.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

1

2.同意公开答复数


3.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4.不同意公开答复数


其中:涉及国家秘密


涉及商业秘密


涉及个人隐私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

1

6.申请信息不存在数


7.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


8.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


四、行政复议数量

1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

1

(二)被依法纠错数


(三)其他情形数


五、行政诉讼数量

4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

3

(二)被依法纠错数


(三)其他情形数

1

六、举报投诉数量


七、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

万元


八、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数

9

(二)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

35

(三)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

48

1.专职人员数(不包括政府公报及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数)

10

2.兼职人员数

38

(四)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

(不包括用于政府公报编辑管理及政府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经费)

万元

9.1

九、政府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情况



(一)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数

11

(二)举办各类培训班数

4

(三)接受培训人员数

人次

96


单位负责人:            审核人:            填报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青海省人民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青ICP备08000030号-9 中文域名: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政务

Copyright © 2007-2017 青海省人民政府